当大屏幕上出现“南湖社区十位老人想学习上网,需要志愿者培训。”这条信息时,IBM(中国)员工志愿者协会的一名代表马上站起来表示:“这条志愿需求我们认领了!” 日前,朝阳区对外发布首批社会志愿服务需求,主持人每报出一个需求信息,就有四五个志愿者队伍站出来争相认领,现场气氛十分热烈。据了解,这也是本市首次面对公众发布志愿服务需求信息。 组织这次活动的朝阳区社会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负责人介绍,自去年8月中心成立以来,会员数量持续增加。截至目前,已经有注册社会志愿者22万人,大型志愿者服务队伍15支。和激增的志愿者数量相比,网上发布的需求量却远远不能匹配,造成大量志愿者资源“闲置”。 “这种情况不改变,许多原本可以由志愿者承担的工作又会重新转移到政府身上,还会增加政府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居民服务需求的压力。”这名负责人表示。 据了解,“供需不匹配”的问题也与目前社会公众在需求上还没有树立起“伸手”的意识有关。此外,对于有些不会上网,或没有上网条件的家庭,网络配对的方式也直接导致了求助信息少,更多需求无从发现。 如何把现有的志愿者资源有效利用起来?今年7月,朝阳区社会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启动“朝阳区社会志愿服务挖掘匹配项目”,由“专家督导+社工+志愿者”组成的团队,进入社区,最大限度地挖掘居民服务需求,同时发动区域内外的社会资源,实施匹配。主动挖掘的方式使社会志愿服务更具有针对性,更有利于推动志愿服务的社会化、专业化、组织化和常态化。 “挖掘一批,发布一批,匹配一批,宣传一批。”日前,在经过1个月进社区挖掘工作后,公益储蓄中心发布了朝阳区首批21类社会服务项目志愿需求信息,其中包括日间照料、社区义诊、法律援助、艺术指导等。每个项目除了规定了服务内容、服务区域以及服务频率之外,还对志愿者的年龄、学历、工作以及特长提出了具体要求。 |